10月10日晚,有网友发布照片,指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某某在吃饭时“性骚扰”两名年轻女性。照片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亲了右边女生的脸、也亲了左边女生的手。当时女性有反抗,但王“一直没有停止”。
就在日前,教育部刚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即所谓高校师德“红七条”,其中明确禁止“性骚扰”。 7月份厦门大学教授的“诱奸门”才过去不久,社会舆论对此类事件仍然敏感。
11日,当事人王小箭就此事联系媒体称,两名当事女生并非他的研究生,所以自己“没做错什么事”。他还表示,他带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风格就是“连说带哄”,照片就是他“哄”的时候。
即便王小箭一再为自己辩白,也难以说服舆论,更何况这样的解释略显荒诞。《京华时报》评论员顾昀直接反驳了王的回应:“且不说王小箭事发前还带着研究生,即便已完全退休,也仍属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理应遵守师德规范。”
顾昀认为“若违背当事人意愿”,则属“性骚扰”。尽管从拍摄的照片判断,“违背当事人意愿”看起来确凿无疑,不过当事人王小箭似乎仍有话说。12日,王小箭出现在在成都某艺术展览活动现场,几位男生上前抱住他,王小箭则回报以亲吻。而几位自称是其学生的女生也一拥而上,主动拥抱并亲吻了王小箭。王小箭说,“和学生也一直像哥儿们一样”,“这是正常的社交”,自己是“单身老男人”。
不过,图片中被亲吻的女生至今未曾公开作任何表示。因此,他人的力挺,对王小箭在舆论中的处境其实改善有限。南都编辑侯虹斌认为:“王也许是好人,也许他的人缘很好,很受学生爱戴,但别人不能为他的行为背书。也许一百个女生都很乐意跟他礼仪性地亲吻,但只要有一个拒绝了,那么这一次就是性骚扰。”
就在10月11日,针对刚刚下发的师德“红七条”,《新京报》作评《如何判断大学师生间“不正当关系”》。尽管当时编辑可能尚未意识到王小箭“火了”,文中也一字未提此事,但这篇评论却意外地切中这起“性骚扰事件”的要害。事实上,判断包括“性骚扰”在内的男女关系是否“正当”,目前的标准极为模糊,这也同样造成了王小箭到底是否“性骚扰”仍有可辩余地。不过,评论员刘昌松认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一体禁止大学里存在师生恋”。其理由来自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多数大学同行的对师生恋爱关系的一刀切式禁止。“‘双方同意’的两性关系在权力不平等的人之间是很难存在的,因此禁止师生恋的本质是防止权力被滥用。”显然据此看法,是否“双方同意”不该成为纠结的焦点。
也有一些更多元的角度看待此事。由于王小箭“一向是意见活跃人士,他在微博中经常发表批评中国政府和体制等激烈言论,明里暗里颂扬美国西方体制和价值观,凛然一副正义模样”,环球网指出,以王小箭为代表的这些人“貌似公正博学,以评判天下为己任,……殊不知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现实中做的却往往是另一套,他们的真实形象和网络形象并不是一致的、重合的,而是分裂的。”
这起风波的舆论发酵仍在继续。假如最后当事女生出面澄清,则王小箭或许仍能保持部分名誉;若当事人沉默,则恐怕王小箭将被舆论洪流淹没。(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