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让年味

  • 2020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传统习俗让年味更加浓烈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以及传统的节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到来才是新一年的开始,在春节期间,有着许多传统习俗需要我们去做。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2020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几乎是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等等。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在二十四这天,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贴春联

    要有过年的氛围,装饰家里肯定是需要的,什么装饰才能让家里看起有年味呢?不用说,肯定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大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是不走亲戚的,真正的春节走亲戚是从大年初二开始的。

  • 如何营造春节的仪式感 让年味重新回到生活中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淡到让我们对过年没有了期待,淡到让我们想不起来春节该有的样子,其实只要春节的仪式感在,我们仍能拥有以前那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不知道何时,春节成为辗转奔波的旅程,不在自己家过年,吃的自不必备,春联和福字常常忘记买,更不用说过年的专用装饰了,就连孩子的“压岁钱”也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酒酣耳热之际,有人大呼一声:来,发压岁钱了!

    于是,大人们纷纷拉开包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小朋友们接的高兴,却连过年的问候都忘记了。年味,就这样在我们一天天对仪式感的淡漠中消失了。仪式感的消失也让年味渐渐变淡,不少人对于新年的期盼也消失了,换来的却是对年的恐惧和厌烦。

    《小王子》的故事里,小王子和狐狸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春节,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日子,根源就是春节赋予我们每年最美的一种仪式感。的确,春节每过一天,大多数人便开始和《小王子》里的狐狸一样,内心的幸福就越强烈。可见,春节的仪式感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忽略了、藏起来了……

    仪式感就犹如生活的调味料、情感的催化剂,它让平庸的生命显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例如春节回家,在当代中国,春运已经成了一种特有的春节仪式。过年前后,数亿中国人在一条条通往家乡的轨道上,“倍思亲”也好,“情更怯”也罢,甚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谓五味杂陈,但脚步却不曾停歇。这恰恰是仪式感最直观的表现。

    而阖家团聚、守岁拜年等仪式感的存在,在仪式感中收获的温馨,才是那些在岁月里闪着光的年味。春节不能再成为我们复苏文化的记忆,而应该是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必须有春节的仪式感,是一种只有过新年才有的仪式,不局限于新的衣服,务必的团圆,可以是必要的一张全家福,还可以是必须去的一个地方,还可以是一个只有新年才能实现的愿望……

    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春节才会有所期待,而若干年后,孩子们记忆里的春节才有春节该有的样子,他们也会知道,春节是一年的开始,过完这个节日,我们都要奔赴美好的新年,实现这一年里美好的愿景!

  • 让年味变浓的事情 春节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现如今的人们对于新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期待,不少的人都说现在的新年已经没有年味了,其实想让新年变的年味浓烈,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而这些传统习俗,就是年味的体现。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让年味变浓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

    扫尘

    年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给家里做个大扫除,可能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吧,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传统习惯。

    全家人一起努力,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春节的大扫除是象征着扫除霉运,因此在新年前都会这么做。

    送灶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祭灶,并且要准备一些麦芽糖、茨菰、荸荠等供果,希望灶王爷吃点甜甜的东西,不要打小报告,祈求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不仅是要掌管厨房饮食之事,还是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所以在这一天可要好好的对待灶王爷。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看春晚

    从全家人目不转睛的围观,到成为全民实时评论吐槽的焦点,再到成为除夕夜阖家欢聚的背景音效。我们和春晚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吵吵闹闹也热热闹闹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春晚,我们的春节该是有多么冷清。

  • 每年过年必做的事情 让年味越发浓烈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人们离家多么的遥远,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家和家人团圆,虽然现在的年味变淡了,但是人们对新年的热情丝毫不减,你知道有哪些过年必做的事情吗?

    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拜年

    拜年是大年初一要做的事情,这一天人们都早早的起来,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到亲戚家相互拜年。

    当然拜年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都是图个热闹。

  • 怎样过年才有仪式感 让年味越来越浓

    很多人都抱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你为过年又准备了什么东西呢?过年期间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如果想要让年味越来越浓,那过年当然得有仪式感。

    每个特别的日子,都应该被赋予特别的意义。最后的一天和最新的一天,意义总是最为非凡,自然也需要一种仪式感。

    其实,年味就是仪式感。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只不过是过年最快乐的人不是你了。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因为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为可以穿新衣服,因为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肆无忌惮的放松,三五成群在街上乱跑。

    长大后,身份转变了,经历的多了,对过年的期待没有那么高了。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甚至还有些人过年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玩一天手机,那当然会觉得没有年味了,你什么都不做,哪来的年味。

    过年作为一个大型仪式,便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春节间的各种小仪式,比如看春晚、拜年发红包、贴春联也是为了加深整个过年的仪式感。

    所以你应该忙活起来,丢开手机,在大门上贴个当年的生肖福吧,也可以贴一副对联。如果你喜欢窗花的话,可以把福字窗花贴到窗上。然后可以插一些花放在房间和客厅,买一堆自己喜欢的糖果和零食塞满抽屉,再拿出一点点糖摆上茶几。让家里的气氛先火热起来。

    除夕夜的时候守着电视看个春晚,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年味自然也就慢慢浮现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繁琐的小仪式,才是过年,才有年味。

    其实年味一直都存在着,主要看你是不是愿意为了过年忙活起来,看你愿不愿意让过年再次充满仪式感。如果你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觉得没劲,那肯定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年味其实取决于你过年的时候想做什么和你会做什么。

  • 春节必吃的食物有哪些 传统美食让年味更浓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很多家庭从年前就开始为了春节各种准备,而在春节期间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各式各样的美食,这些只有在春节才出现在餐桌上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

    馄饨

    在江苏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都一定要吃馄饨。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剁菜馅包馄饨,从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馄饨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

    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还有一些家庭鱼是最后上的一道菜,并且不能吃。

    春饼

    大年初七这一天北京人讲究吃春饼,俗称“咬春”。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汤圆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习惯。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糍粑

    湘西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腊月末,土家人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糍粑在晾晒时每个上面都会点上一点图案用红色颜料,看起来更喜庆,年味也更浓。做好的糍粑晾干后便收藏起来,春节拿出来送礼或煎成两面金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