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出马,拆一对散一双,威力超小三,古代被母亲拆散的五对恋人】
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母爱常被描绘成母亲对子女的恩情,是无私、伟大,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亦有人认为母爱不过是一种出于生物本能的行为,亦不认为是值得歌颂的东西,例如张爱玲就认为母爱只是人与其他动物都具有的本性,不能引以自豪甚至认为母爱只是被夸大了、戏剧化了的感情。
我们读过的《孔雀东南飞》,主人公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其妻刘兰芝,觉得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夫妻殉情的悲剧让人叹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一、白居易与湘灵
唐大诗人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27岁时,白居易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去辰辰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29岁时,白居易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33岁时,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37岁时,白居易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二、陆游与唐婉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二十七岁那年,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秦桧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在园中遇到已嫁给了的赵士程唐婉。
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 ,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 “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唐婉的心就再难以平静。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
三、海瑞与三任妻子
原来海瑞自幼丧父,是靠寡母抚养成人的,因此对寡母绝对孝敬。
海瑞母亲和孟子母亲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她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偏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一手打造了这个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海瑞母亲不让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 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
在母亲残酷的教育之下,他始终不知幸福为何物,甚至还总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幸。他一生娶过3个老婆,纳过两个妾,但没有一个得到善终:第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女儿,因为和海母不合,很早就被海瑞休了;第二个妻子进门不到1个月,又因相同原因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也在盛年之时(1569年)十分可疑地暴亡,有人怀疑系海瑞母子虐待而死;而此前,他的一个妾亦自杀身亡。海瑞的不幸婚姻,与母亲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到了三四十岁时,孝子海瑞还和母亲同屋而睡。在母亲的铁腕之下,海瑞完全无法独立。
海母为何要做个恶婆婆,对儿媳如此苛刻呢?一则,她过早死了丈夫,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所以想独霸他,不希望别的女人跟他太好——哪怕是他老婆。据说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她希望儿媳也能像儿子一样,过着类似的清教徒生活。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的儿媳生长在与她的儿子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后不可能变得和她儿子一样。这就让老太太很不高兴。而海瑞是绝对孝敬母亲的,老太太不高兴自然就是老婆的错。
四、同治与嘉顺皇后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她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隶属于蒙古正蓝旗。她的祖父曾为大学士,父亲崇绮是同治三年状元。
皇后幼年在家,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
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看中了侍郎凤秀家的闺女,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崇女长得相貌平常,可“雍容端雅”。最后,斗争的结果是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但同时必须得搭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封为慧妃。事情没有由此而结束,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看见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满腔的不快。故谕示载淳:慧妃贤明淑德,儿宜多加体贴;皇后年少,礼节未娴,儿不应太过耽迷,误了政事。
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被引申到了床上。无可奈何的他的反抗之举,就是干脆卷起铺盖终年独宿乾清宫,后来还有“可怜天子出天花”的说法。
在皇帝死前,皇后阿鲁特氏还冒险去看同治,夫妻相怜,其场面令人唏嘘。 阿鲁特氏虽然一再克制自己的情绪,但看到同治的情形,还是忍不住声音哽咽。据《我的前半生》曾记载这事:一天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大怒不已,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怒不可竭,同治被吓昏而去从床上跌落在地。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可这一惊一吓,也重病的同治又掉了几分魂魄。急传太医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
1874年12月5日,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衔憾而去。阿鲁特氏大恸大悲,不思饮食。“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干脆吞金自杀,不料获救得生。残酷的皇太后说:“可随大行皇帝去罢!”阿鲁特氏并不是怕死,但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慈禧对于惟一的儿子留下的遗腹子,也同样恨之入骨,惟恐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后。在阿鲁特氏已经能进食之后,慈禧依然不许给皇后进御膳,阿鲁特氏彻底绝望了,走上自己别无选择的一条自尽路。
五、纳兰性德与雪梅
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
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的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容若不惜以绝食相抗,他们视而不见。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损招,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未能相见。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纳兰性德的《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
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
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下,古代的母亲有着更多的发言权,当母亲以“孝”为砝码来威逼儿子时,婚姻就被岌岌可危的境地,婆婆出马,真是拆一对散一双,威力超小三。但母爱如草原般辽阔,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史上却有这么多的“恶婆婆”?
======================
请加小桔灯公众号:xjdwhcb 为你分享教育、生活、读书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