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了一部“happy ending”的电影之后,总会发出一声感慨:“我又相信爱情了。”
这个“又”字,大多都代表着曾经有过一段伤心欲绝的感情经历。
过来人总是劝我们:“不要病急乱投医。”
尤其是在感情遇到挫折时,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去思考一个问题:分手之后到底要不要复合?
在我接触过的案例,以及向我咨询“感情挽回”问题的网友中,我发现大多想要挽回感情的人都是单方面的。
换言之,就是一厢情愿。
甚至为了挽回已经失去的爱情,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来咨询所谓的“挽回机构”。
旁观者都很清楚一个事实: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一厢情愿就能长久维系的,更何况是已经结束了的感情。
但处在当事人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无法理性思考,所以才会在感性状态下上当受骗。
结合身边的一些实际案例,我总结了5种很多所谓的机构给出的,容易误导人的“战术”。
希望能够帮更多在感情受挫时的朋友冷静下来,结合自身情况来冷静分析:到底要不要复合?或者,该如何对待感情的挫折?
01:欲擒故纵
这原本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谋,意思是说想战胜对方,就要让对方先对你放下防备,趁其不备之时突袭战胜。
而在感情中,“欲擒故纵”则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方式,对对方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最终让对方对你产生“好奇”,然后逐步拉近双方关系。
这在感情挽回方面,被很多人称为“断联战术”。
事实上“断联”不是对所有情侣都有效,甚至可以说对大多数情况来说都是不合适的。
朋友小张(化名)在跟其男友吵架后分手了。这原本就只是一件很多年轻情侣常见的感情问题,但小张却听信了网上一位“大佬”所说的“断联战术”。
结果原本互相冷静几天就没事的感情,却因为小张的“断联”让这段感情彻底决裂了。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切断联系虽理论上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却只是在消除对方对你的负面情绪。而原本还很犹豫的TA,可能会因为你的断联而彻底放下你。
也就是说,“断联”的战术,在感情方面只会给对方造成一种“暗示”:我放下了。
或许事后你跟对方解释这种做法的原因后,对方可能会谅解你并跟你重归于好,但无疑这种做法会给感情的挽回带来更大的风险。
02:表决心式的“暴力挽回”
通常在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无论是提出方还是接受方都会有一段“不习惯”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双方冷静的时候,同时也是互相对这段感情反省总结的时候。
从感情的角度来说,在这段时间里最应该做的事情其实是“总结”,而不是“讨论”。
简单来说,就是要重新冷静审视这段支离破碎的感情,分析感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互相之间各自的问题在哪里?
可有些人却常常会用“表决心”的方式来打扰对方,比如不停打电话、发信息等等。
而内容几乎大同小异都是些“我知道错了”、“我离不开你”、“没有你我怎么活”之类的,甚至还有“以死明志”等过激言行的。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暴力挽回”,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挽回一段感情,实际上是在发泄分手之后的悲伤、不满等情绪。
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干扰下,他们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挽回对方。
这纯粹就是一种用自我意识来替换对方思维的错误方式。
一般这样做的结果,都不会有美好的结局。不是被对方拉黑,就是被对方厌恶。
即便用“威胁”的言行强行拉回了对方,两人也不可能幸福美满,最终依然会分道扬镳。
这种做法不仅不会真正挽回你已经失去的感情,甚至还会帮对方更清楚地意识到:离开你果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03:包装自己
此前有位网友咨询我关于挽回感情的问题,我直接回复他:“我帮不了你,我也从来不接‘挽回’的业务。”
但他还是给我发了一大堆关于花了多少钱请“机构”帮他梳理的挽回策略信息。
我能够理解他想要挽回自己感情的心情,同时也无法干涉他选择机构或者个人来出谋划策的决定。
可在他发的信息里,我注意到有一条机构帮他谋划的关于“包装自己”的方法。我认为很有必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所谓的“包装自己”,其实就是类似于很多明星网红在公司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动态、言论等,来树立自己“人设”的套路。
简单来说,就是让他用类似的方法来给对方留下“我已经改正了所有缺点”的印象,从而获得挽回的契机。
但其实这种所谓的“包装自己”的方式,无非就是给自己的缺点套上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已。
其本质,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我不清楚那些出谋划策的“机构”套路有多深,但这样的做法的确很容易误导当事人。
只有那些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才会用华丽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缺点。
用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挽回了感情,迟早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04:“受害者”身份转变
在关于“感情挽回”问题中,一定会有两个角色:“挽回者”和“被挽回者”。
而这两种身份的背后,通常会有两个明确的身份属性:“受害者”和“伤害者”。
当然这里所谓的“受害者”和“伤害者”并非是指真的就在感情中有伤害的事情发生,而是指一种心理感受。
有些“大佬”为了能够接下一笔感情挽回的业务,会让一些明明是“受害者”身份的人,转变自己的身份属性,以此来让挽回者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听信他们的话。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初衷并非就是要帮你挽回感情,而是先让你内心接受他们的“策略”,以便让你在之后的过程中继续“缴费”。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丹(化名)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骗局”,她老公在外找了新欢被发现了,小丹因此而伤心欲绝。
最后在家人劝说下,找到一家情感机构想要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
而那家机构通过一系列步骤套路,让小丹从一个“受害者”心态转变为“自责”状态。
大致就是“你老公之所以找新欢,肯定是你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之类的逻辑。
最后小丹被这家机构通过各种所谓的心理疏导、形象包装、行为指引等方式误导,不仅最后还是离婚了,还交了好几万“学费”。
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感情问题都不可能是单方面产生的,即便自己有一定责任,但一定不是全责。
在感情里,没有“全责”一说。
05:爱情贸易理论
有些人认为,男女关系其实就是一项贸易关系。
两个人由开始认识到共结连理,属于一种经济学上的交换过程。
于是便衍生出了“爱情贸易理论”,大致意思就是说:
恋人根据自己的条件或社会资源,比如外貌、才能、家世、智慧等,来选择可供交换的对象,以求在“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满足感。
这种理论看似很有道理,甚至还能搬出“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等相关佐证来。
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当你对某个人“有感觉”的时候,是因为对方的才貌、家世、还是地位?或许这些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你终究还是看“感觉”的。
一个人从表到里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颜值、才华、性格、善良和人品。
即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跟一个人携手到老的核心,还是“价值观”的契合。
在感情受挫之时,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复合的根源,其实是对方跟自己的价值观契合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是否相合?”
单从这一点来说,“爱情贸易理论”就是一套纯粹只看表面的说法。
爱情本身就不是一件利益交换的商品,又怎么可能单从“贸易”层面来诠释呢?
要是你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比如经济、家世等外在条件下的,那么双方之间大概率会“离心离德”,难以长久。
结语:只要还有爱,不强求才是最好的挽回。
尽管自古以来都有无数“专家”在研究爱情,但到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更相信一句话:
“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哪怕著名心理学专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其实那也只是一种简单剖解而已。
爱情这种感性十足的情感,本质上就不应该用任何理论来诠释。
每个人的感情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有当事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微妙滋味。
那么在分手之后到底要不要复合呢?还是要看你们之间是否还有“爱”。
要是已经不爱了,无论你找多少机构,花多少冤枉钱都难以挽回;
要是互相还有爱,不强求便是最好的挽回。
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理论”,无需请教他人,更不必患得患失。
爱情还在时珍惜;爱情离开时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