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要冷场了,该怎么说才能打破僵局?

在社交中,我们面对刚认识还不熟悉的人,寒暄之后很容易就会陷入冷场。这个时候,该怎么把谈话从尴尬中挽救出来?又该怎么发掘适合对方的话题?

1

“说、问、说”三部曲

如果一次交谈真的推进不下去,要冷场了,怎么办?

推进聊天有一个万用的三部曲:“说、问、说”——先做个自我陈述,然后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之后再自我陈述。

这个三部曲的逻辑是: 不管对方的状态怎样,这次交谈都让他感到舒服。

你发现了没,这个三部曲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是“说”。也就是,每次问问题的前一步和后一步,都要有些自我陈述。

用陈述开头,而不是像对待犯人一样,上来就连珠筒地盘问。同时也准备用陈述结尾,因为你问了问题之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滔滔不绝,那你就做个可爱的倾听者;第二种可能是,他回应不多,那你要准备好退路,你的退路是做结尾的自我陈述。

我举三个具体场景的例子,让你更准确地体会。

例子一: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发现对方穿了件漂亮的裙子,做一个称赞式的陈述 :“裙子的颜色很衬你哦,这花色也很少见的。”然后问问题 :“可以问一下,你在哪里买的吗?”

她说:“我去年在马来西亚旅游时买的。”你听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点——马来西亚。于是你要来做一些自我陈述 ,然后再问第二个问题 :“我去年春节也在马来西亚。你觉得那里怎么样?”如果她开始滔滔不绝:“我超级喜欢那里……”恭喜你,你顺利踩中她的兴奋点,这时的你静静倾听就好。

如果她还是很简短地回答:“那里不错。”那么这时,你应该用自我陈述接上:“去年我们带着孩子去沙巴,发生了一件有惊无险的事。幸亏那天我们取消去环滩岛的计划。就在那条线路上,有艘游船翻了……”

例子二:你去参加一个活动,想和旁边人搭话。你先做点自我陈述:“哇,主办方真是找对了地方,这地方漂亮。”顺势你指指上方的吊灯:“估计价值不菲。”然后开问:“你以前来过这个会所吗?”

如果对方和这个会所很有渊源,你就静静倾听。如果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是第一次呢。”那么你就用自我陈述来做退路:“我是第二次,上次是白天来的,没注意到这个豪华吊灯。看来,这个会所更适合晚上举办活动。”

例子三:你去参加一个冰雕展,想和旁边的人搭话,你先做点陈述:“这儿像个水晶宫啊。”然后问对方:“不知道这些艺术品是怎么做的?用模子倒出来的,还是凿子凿出来的?”

如果对方滔滔不绝,你就倾听。如果对方表示不清楚,你需要来一句退路式的自我陈述:“我很多年都没见过这么大型的冰雕了,上次要算十年前去哈尔滨的时候了。”

好,这个“说、问、说”三部曲你会用了吗?

2

急救术:另起炉灶

好,你掌握了“说、问、说”三部曲,开启了新话题。接下来,如果话题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困难,又该怎么办?我有三个“冷场急救术”给你。

第一个急救术:另起炉灶。

如果话题卡住,实在聊不下去了,你不用纠结,最快的方法就是扔下它,另起炉灶。

比如,你可以快速地问个问题来切换。“诶,问你一下,刚刚最后那个嘉宾说的区块链到底怎么理解?”你问的时候,身体可以微微前倾,向他靠近,以让这句话不显得那么突兀。

或者,你脑子里貌似突然闪过新奇的事情,和他分享:“我今天早上在路上居然看见那种卖老式爆米花的。都N年没见过这玩意儿了。”

3

急救术:正反回应

第二个急救术:正反回应。

当你没有办法马上接话的时候,不如陷入思考三秒,仔细回味他的话,然后做“正反回应”。也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对这个话题有共鸣,来选择做正面回应还是反面回应。

正面回应,就是我和你很有共鸣;反面回应就是,我和你没有共鸣,但是我很有兴趣探究你的世界。

比如,对方说:“我刚从罗马回来。”如果你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有共鸣,你可以做正面回应:“我上周刚刚重温《罗马假日》。真正的罗马和电影的罗马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你一时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没啥共鸣,你可以做反面回应:“我从来没有去过罗马。罗马哪些地方是很值得一游的?”

又比如,对方说:“我是神经内科医生。”如果“神经内科医生”这个关键词也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很有共鸣,那你正面回应可以是:“我哥就是研究神经学的。你们肯定有很多可以交流。他现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

如果你对“神经内科医生”这个关键词实在无感,你的反面回应可以是:“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讲,你们这一行貌似很高深,你们经常用小白鼠来研究些什么?”

通过正反回应,你带入了更多的信息点,然后双方都可以在这些信息点上进行扩展。一个快要谈“死”掉的话题,可能就这样“活”过来了。

4

急救术:扮演苏格拉底

第三个急救术:扮演苏格拉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擅长用问题带出他人的思考和灵感,他的这个有魔力的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可能让一次谈话产生真正的意义,甚至让对方重新认识一次他自己。

当然,你的发问词要多样化,除了“为什么”你还可以问“……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我不大懂你的意思,能再解释一下吗”。

同时,你的发问中要加入一些自我陈述,让它不会成为一次考问。

举个例子:我在北京的一次商业峰会上,与某个投资人闲谈。他看上去是个内向的人,话语不多,说实话,我不太懂他的那个行业,我也有点紧张。于是我想办法把对话从严肃的商业,往好玩的娱乐上靠。

我说:“晚上会议结束后,我准备去看最新的《冰雪奇缘2》。”他说:“你还没看过啊,一上映我就去看了。”

我有些惊讶,这个大忙人说他一上映就看过了,我问:“为什么你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他回答说:“最近我对迪士尼电影都很感兴趣,上周在家里,每天入睡前都选一部看。”

我觉得这个话题似乎有得聊,于是我继续问下去:“我也喜欢,每部都想象力爆棚。你入睡前看,有什么特殊原因吗?”他想了一下,说:“我发现看了以后可以治疗失眠呢。”

这又是一个让我惊讶的回答,我继续问:“哦,真的?我很好奇,怎么可以有助于睡眠呢?”他思考了几秒,给了一个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回答:“嗯,有些成人世界里打不开的结,在儿童世界里找到了答案。”

我在一旁,能观察出他说完这句话后,一副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的表情。我相信,这个短短的对话让他也难以忘怀。

两个人聊天,是平衡的艺术,像打网球。球在你我之间传送,有时我发个快球过去,有时你勾个慢球过来,不变的原则是: 球不能永远在某一方的手里。

他接到球后,不慌不忙,把生活中的细节娓娓道来;你对他的话稍加评论,然后再加上新的观点,或问个新的问题;他又接球。

不建议把球拽在自己手里超过20秒,禁止把球拽在自己手里超过40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34222.xyz » 谈话要冷场了,该怎么说才能打破僵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