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一个好话题,胜过无数个好技巧

畅销书《好好说说》的文案是这样写的:“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这是一本教授大家说话技巧的书,一度热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说话技巧的课程,这本身是好事,说明我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好话题胜过好技巧。

学会说话的好技巧,能让我们知道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更容易让他人接受,但不能保证我们说的话会受人喜欢。所以,在学会说话的好技巧前,不妨先学会找好话题——在好话题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好技巧,一定能收获更好的沟通效果。

好话题就像一把钥匙,只有用它打开沟通之门,你才能展示好技巧。

邓丽欣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一家医药公司工作。在跟着职场前辈学习了一个月的推销经验后,她就开始独自去拜访医生了。

每次与医生见面,一开始邓丽欣都会想起在学校里学过的谈话技巧和职场前辈传递的经验。因为,在双方还对彼此不熟悉的时候,医生对药品不会有太多的兴趣,所以要先跟医生聊点别的话题。

有一天,邓丽欣去拜访一位医生。经过自我介绍后,她看到对方给患者开药方时写的字体不是常见的,好像是自己单独练习的一种字体,就想到了说话技巧里的两点:一要投其所好,二要善于赞美。于是她微笑着说:“刘医生,您写的字真好看,我就写不出来这样好看的字。”

“我随便乱写的。”刘医生头也没抬地说。

“那您最喜欢谁的字体?”邓丽欣锲而不舍地问道。

“没什么特别喜欢的字体。”刘医生依旧是不太热情地回答。

见医生不怎么搭理自己,邓丽欣只好气馁地结束话题,说就先不打扰他了,以后再来拜访。等邓丽欣把医院都逛了一圈后,这才发现那位刘医生与另一家医药公司的代表相谈甚欢,而对方恰好是她的同班同学林奇。

趁着周末的晚上,邓丽欣把林奇约出来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她跟林奇说自己已经投其所好加以赞美了,那位刘医生还是爱理不理的,并且问林奇是怎么搞定他的。

林奇听后,哈哈大笑地说:“光知道技巧不行啊,还得找对话题。刘医生的字一直被他们科室里的人调侃,其实他并不喜欢练字,只是想把字练好而已。但你呢,不但夸他的字好看,还问他喜欢谁的字体。

“这就是拜访客户时很重要的一点了,你得先了解要拜访的人喜欢什么才能找到合适的话题。接着再运用一些好的说话技巧,你就能跟我一样与他们相谈甚欢了。”

听完林奇的话,邓丽欣恍然大悟:与人沟通,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就莽撞地自以为投其所好地找话题,无异于自败好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是去拜访新的医生,邓丽欣都会提前去医院了解情况,看看医院专栏里有没有这位医生的介绍,然后认真记下。接着,在医生有门诊的时候,邓丽欣就坐在候诊室与患者聊天,看能不能从患者口中了解更多关于医生的一些信息。此外,她还会去一些关系还不错的同行那里打听消息。

做到足够的了解以后,邓丽欣才会敲响医生办公室的门。也因为做足了功课,找到了好话题,她再也没有被冷脸相对过。因为专业知识扎实,对公司药品了解得透彻,慢慢地,她用专业知识为自己赢得了医生的好感。

在与人交谈时,不懂对方的喜好就贸然找话题,这其实是一种打扰,惹对方生厌。好的话题,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产生的。

邓丽欣跟高中同学袁路讲完这件事后,袁路也分享了自己相似的经历。

袁路上大学时学的是新闻传播,毕业后回老家做了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她每天挖掘选题、联系采访对象,可谓是四处奔波。

有时候,遇到脾气好的采访对象,双方也会聊得尽兴,能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报道素材。但有时候遇到脾气不太好的采访对象,不仅一无所获,还会被赶出门。

有一次,袁路独立负责整理采矿业的新闻报道选题。如今,整个市里的矿厂都已关闭禁止开采了,而这次报道实际上算是对该市采矿历史的一个全面总结。

袁路了解到,当地有一个村庄被人称为“寡妇村”,因为整个村的男人大部分死在了矿山,留下的都是妇女、小孩和老人,只有极少数外出务工的年轻男子。袁路觉得这些人是采矿业的见证者,打算去采访她们,了解她们在失去男性劳动力以后的生活。

做好规划和采访材料后,袁路就直接去了那个村庄。经过之前的调研,她知道有一家三代人都被深埋矿井。她来到那家人的门前,做着自我介绍:“王大姐,您好,我是电视台《观注》栏目的记者袁路,目前我们在做一个与采矿业有关的报道。我们了解到您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在矿山中不幸遇难,所以希望能占用您一些时间接受我的采访,简单回答我几个问题。”

听完袁路的话,王大姐的脸色就变了,直接摆手就要关门,说:“你走吧,我不接受你们的什么采访。”

袁路觉得自己的自我介绍没问题,她也礼貌地表明了来意。可是她忘了,有的伤口就算时间让它愈合了,它还是会留下疤痕,一触碰就隐隐作痛。更何况,她这算是再次揭开对方的伤疤。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只要一看到袁路出现,王大姐转身就关上了院门。

束手无策之际,袁路只好回单位拉来一位前辈,希望对方能帮她打破僵局。

整个过程中,前辈只字不提矿难,只是从简单的生活开始,与王大姐聊家常。前辈夸王大姐勤劳,一个女人也能把家打理得有条不紊,还种出了各类蔬菜,或者聊自己的孩子和王大姐的女儿。

没想到,在絮絮叨叨的家常闲聊中,王大姐逐渐打开了心扉,说起了那段自己从来不愿触碰的往事。

采访结束后,回去的路上,袁路一直夸前辈情商高。

前辈语重心长地说:“很多人说我情商高、采访有技巧,其实,我希望你知道,一千个所谓的技巧,比不上你去真正尊重采访对象。你要记住,首先你要做的并不是提问,而是做尊重他们的朋友。他们愿意说的,你就耐心听;他们不愿意说的,你也不要强求。毕竟,对他们来说,有些过往是无法言说的痛。”

前辈的一番话,让袁路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她只想到自己的采访任务,却忘记了面对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于她而言,这是采访中的一个环节;于王大姐而言,是重新经历一次失去至亲的噩梦。

袁路只在乎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而没有考虑她选择的话题是不是能被受访对象接受。她没有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没有寻找一个对方便于接受的话题去打开对方的心灵。

当新闻报道出来以后,袁路买了一些礼品去探望王大姐,并为第一次的失礼而道歉,两人还因此而成了朋友。

说话是双向沟通,不能只顾自己而忽略他人的感受。比起考虑用什么技巧说出漂亮的话,不如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寻找一个好话题,这样既尊重了他人,也能有一次愉快的谈话。

如今,人们说话都讲究技巧,并以为只要掌握了说话技巧就能在谈话人群中脱颖而出。殊不知,很多时候别人并不在意你是否会很多说话技巧,而是你在谈话中是否真诚,你说的话是否兼顾了当事人的感受。

说话技巧很重要,但情商更重要。情商高能帮你找到一个好的话题,比如,我们不能与公司的同事讨论工资,不能与女生讨论年龄和体重,这似乎已经成了共识。

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擅长的领域夸夸其谈,让别人难堪——就像邓丽欣在刘医生面前聊书法,即便是夸奖对方,也让人觉得不真诚;我们不能给一个受过伤的人递刀,让其自揭伤疤——就像袁路,因为情商不高,一开始就失去了采访的机会。

摘自| 罗诗雨《会说话的女子优雅有香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34222.xyz » 聊天时,一个好话题,胜过无数个好技巧

相关文章